作者:林竹芸(親子天下專欄作家)|文章出處: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/翻轉教育
受訪者:Benjamin Schwartz 班傑明・史瓦茲
現任/ 安永-帕特儂顧問公司(EY-Parthenon)高等教育顧問、非洲教育計畫Sage Experience 創辦人
經歷/達特茅斯學院助理招生官
學歷/哈佛大學政治學院碩士、麻省理工大學商業管理碩士
美國爆發名人花費巨資、把孩子送進名校的弊案,讓大眾更好奇名校的招生標準。「SAT(學術水準測驗考試)的成績,甚至排不到評估的前五項指標,重點是這孩子拿自己的資源做了什麼?」達特茅斯學院(Dartmouth College,常春藤聯盟八所私校之一)前招生官班傑明・史瓦茲,開門見山的說。
我採訪史瓦茲的時候,他剛從長途旅行回到美國;去非洲探望他長期資助的三個孩子,再搭機前往中國杭州,向中國家長解釋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。他半開玩笑的說,亞洲的家長似乎相信大學看的是「考試成績」,但美國的大學看的是「人」。
雖然每所常春藤聯盟私校都有獨特的校訓,但一致的教育目標都是「把知識用於正途」(Using Knowledge for Good Purposes)。在常春藤聯校招生官心中,考試成績是缺乏預測力的指標,必須透過包含其他面向的「全面性的評估」,才能看見學生的本質,找到把知識用於正途的下一代。
如果考試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指標,那常春藤聯校看的是什麼?以下是史瓦茲分享的重點內容:
Q:你對最近的名校招生弊案,有什麼看法?
A:這是大學欠缺收入的沉重結果。美國大學頒發獎學金,分成需求導向(need-based)與菁英導向(merit-based),需求導向是根據學生家庭收入水平,讓不同收入的家庭都能支付得起學費,菁英導向則是根據學生的表現,給與優秀學生獎金。
常春藤聯校中,只剩下少數如耶魯、普林斯頓等校,因校友捐贈的資金豐厚,還有能力頒發需求導向的獎學金,其他大學大多用菁英導向的獎學金跟其他學校搶人。這些獎學金資金,來自各大學自己的投資基金收入、校友捐款、企業捐款、私人捐款,只有少部分來自政府補助,因此籌備經費是各大學最煩惱的事。近年有多所大學甚至因籌措經費不足而關門。隨著校友、企業捐款的金額不斷下降,私人捐款成為愈來愈重要的收入來源,使得需要經費的學校更向私人捐贈者(例如富有的名人父母)靠攏。
Q:在錄取學生的時候,SAT、ACT(美國大學入學測驗)等考試成績似乎不是最重要的篩選指標,常春藤大學在找什麼樣的學生?
A:我們找的是在學會知識後,能推動社會進步的人。成績沒辦法告訴你這些,所以美國大學的招生相當重視「全面性的評估」,徹頭徹尾了解一個學生的背景,你才能知道一個學生過去是否善用他的學習機會。我們不看誰跑到終點線,而是看這過程中,誰跑得最精采。
我曾評估過一個獲得騎馬跳舞冠軍(Horse Dancing)的孩子,他高中成績排名全校前一○%,沒有其他特殊表現,爸媽是紐約律師。在招生委員會看來,或許他爸媽從小就給他養了一匹小馬,成為馬舞冠軍不足為奇。但是這學生家境優渥,卻沒有擴大創造出更多價值,將來獲得高等教育的資源,可能也不會有突出的表現。反觀另一位烏干達的女孩,雖然高中成績中上,沒有特殊比賽經歷,小時候差點被賣給人口販子,後來逃家在圖書館自學英文,在半工半讀下學會用電腦。我們預見這學生獲得教育後,更能改變自己。
Q:招生委員用哪些指標來評估呢?
A:我們用四個指標:學術表現、老師推薦信、影響力、個人特質。
學術表現指的是高中四年的成績單(編按:美國高中為四年制),招生官會仔細的看學生每學期修什麼課、這些課程的難易度、課程是否需要做複雜的專題或實驗。
SAT或ACT考試成績只是參考確認用的。你可以想像一個二乘二的矩陣,橫軸是SAT考試成績,縱軸是四年高中學習表現,如果兩軸分數都高,可以確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足夠。如果高中學習表現高,但SAT考試成績低,招生官會更深入的研究成績單及老師推薦信,把一時失常但深具學習潛力的孩子,放回考慮名單。相反的,如果高中四年學習表現差,但SAT成績好,招生官經常是不考慮的。因為這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四年內都沒被展現出來,考試成果可能是一時的。
從老師推薦信裡,我們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充滿熱情,是否在某些領域上相當卓越。孩子不需要在各領域都極度優秀,但他一定要在某些領域突出,讓招生委員會相信他在大學的學習裡會綻放光芒。
影響力則是四個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,幾乎決定了一個學生會不會被錄取。它是指對任何事情的影響與貢獻,我們也會評估影響力的深度與廣度。深度指的是帶來明顯的變化,例如改變了全班的回收習慣。廣度則是指地理範圍,影響的是一個班、一所學校、一個國家,還是影響多個國家。這也是為什麼成績好,不一定被錄取,因為好成績不等於影響力。一個學生的數學成績高,無法證明他有影響力,除非他成為未來的數學家,用數學知識為人類社會創造福祉。
最後看個人特質,從他的堅韌力、創造力、同理心三方面,去評估一個學生是否適合加入我們學校,這些從學生申請的自傳中能看出端倪。最近上映的電影《馭風男孩》(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)的故事是個很好的例子,故事說的是一個非洲男孩,家貧無法念書,但熱愛學習。當整個村莊飢貧交加的時候,他藉著在圖書館讀到的風車製作法,幫村莊用風車發電賺錢,為村民找到生存的方向。在這個例子,你可以看見他對人的關懷、對學習的熱愛,在受阻的情況下,仍能找到資源突破。這是招生官在學生的申請資料中,想找到的線索。
Q:你覺得目前的評估模式理想嗎?
A:我覺得整個社會的人才評估模式,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進大學的評估模式,只適用社會中的一小部分人,有更多優秀的人,在升學制度中被忽略了。例如我在非洲迦納資助的三個孩子,其中一個叫約瑟夫,他的老師跟我說過「你知道你的兒子很笨嗎?」我很生氣,不擅長考試不等於笨。約瑟夫現在是個優秀的體育老師,專門訓練游泳選手,但他的才能要用其他的評估模式才能衡量。
另一個例子是我在非洲迦納的大樓管理員,他是我見過最誠信可靠的人。這樣美好的個人價值,仍無法用目前的社會制度凸顯出來。如果職場上認證人才的能力,是藉大學文憑,我們就要為各類人才都創造出一種憑證,也為多元人才開路去實現自己的價值,這是我最希望教育界能持續推動的方向。
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 / 翻轉教育 - 專訪:名校前招生官 美國常春藤聯校如何找學生?
作者:林竹芸|雙橡教育創辦人
雙橡致力於讓學生掌握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和行動力,找到人生的北極星。
雙橡創辦人結合自己做 BCG 管理顧問的經驗、哈佛教育學院 See Think Wonder 的理論設計各式雙橡課程,包含芬蘭暑期學校、香港寒期學校、亞馬遜企業策略營、商業世界實作營等,讓學員在實作中,看見自己的能力、看見同儕值得學習之處,也看見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。同時,雙橡創辦人帶著過去的學員們,開始創造人類社會的各種可能,讓下一代看見如何結合務實和理想,讓理想的實現變得可能,例如打造 See Think Wonder 思考挑戰賽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,透過雙橡學院全體師生的力量付諸實踐,讓世界看見有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又有行動力的下一代社會人才,已經在世界中的某一角落開始崛起、塑造新的社會樣貌,帶著人生的意義感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