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竹芸(親子天下專欄作家/雙橡創辦人)|文章出處: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/翻轉教育
受訪者:蒂娜・布萊斯 (Tina Blythe)
現任: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(Project Zero)《線上學習研究計畫》的首席計畫主持人、哈佛零點計畫夏季師培學院主席、哈佛教育學院講師、馬友友《絲路計畫》教育顧問
經歷:波士頓建築學院師資培訓總監、波士頓建築學院講師
-----------
今年3月,一紙通知,美國全數學校一夕之間,全部關閉,所有人都得回家上課,事出突然,人人驚慌失措,硬起頭皮開始研究線上學習,哈佛教育學院多年來的《線上學習研究計畫》,似乎就是為了這一刻提前準備的。
蒂娜・布萊斯從1988年開始,就在哈佛教育學院的零點計畫(Project Zero)研究深度學習,更是Project Zero《線上學習研究計畫》的首席計畫主持人,多年來在美國、拉丁美洲、澳洲、亞洲等培訓各地老師,分享最有效的線上學習與自主學習方式。
當整個美國都搬到線上教學,布萊斯才發現我們有必要更早地教會學生自主學習、獨立思考。當一切搬到線上,學生更需要仰賴自己已經鍛鍊良好的思考肌肉,來幫助自己學習。在哈佛教育學院,這類型的訓練被稱為訓練「思考歷程」(Thinking Routines)」,布萊斯在這次的訪談中,很深入地解釋為什麼深度學習對學生的未來相當重要,又該如何訓練孩子的「思考歷程」,底下是布萊斯在採訪中的精彩總結:
哈佛的零點計畫(Project Zero)對有效學習的定義是有轉變的學習(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)不是知識傳遞的學習(informational learning),我們在意哪些「學習」對孩子的長遠人生真的有幫助。其中我們最重視的學習是「學習如何思考」,如何鍛鍊孩子的思考慣性,讓他在看見一件全新的事物時,能快速連結他以往學過的知識,聯想到自己可以如何運用新知,甚至延伸創造出他之前沒想過的。
我想很少人會認同「考試能力」會為孩子帶來長遠的好處,但「有轉變的學習」會為孩子帶來長遠的好處,因為它讓孩子學會「如何學習」,他能學會如何拆解問題、理解複雜的知識,使用自己學到的,開創新知來面對挑戰,這就是哈佛零點計畫對「深度學習」的期許。
深度學習法關乎「師生關係」和「看見思考脈絡」
我們經常發現班上表現優異的那些孩子,很多都開發出一套屬於他們的深度學習法,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辦法做到,所以教育者的功能很重要,我們要為無法自己開發方法的孩子給予思考鍛鍊。
如果要成功做到深層學習,有2個要件:
很多人認為老師的功能,只是把東西簡化,然後去教學生,其實不然,好的教育者能讓複雜的概念零障礙的被吸收(Make complexities more accessible),這裡的第一步是跟學生建立關係,了解他們,知道他們的性格,讓每一位學生都覺得自己被看見,因為你認識他,所以你更懂得他的困難,學生也會相信你給他的信心是可信的,因為你懂他,知道什麼事情是他真的有能力做得到。
除了信心,還要搭配好的思考工具,例如哈佛零點計畫有個思考工具叫「元素、目的、複雜性」(Parts, Purpose, Complexities),要了解複雜事物前,先讓學生觀察這事物包含哪些「元素」,再問他這些「元素」的存在是否有某種「目的」,具有這些「目的」的「元素」怎麼形成整體的「複雜性」。透過拆解思考的方式,一步步引導他深層地理解複雜的事物,讓他看見有效的思考脈絡。
讓孩子看見「為什麼要學習」
在美國的小孩經常會問「我為什麼要學習」,坐在教室聽課、背誦知識對孩子而言毫無意義,所以作為教育者,我們需要讓他看見「為什麼要學習」,當他感覺到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,做事能力提升,他會注意到學習帶來了思想的成長。
我們說的思想的成長是很深層的,例如在美國,幾乎每個高中生都要讀莎士比亞,但真正領悟莎士比亞的思想,不是靠學習單或考試,而是要透過演出,經由演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,你會感同身受地思考是什麼樣的誤會帶來了家庭悲劇,你會思考在我的家中是否跟父母也有類似的誤會,如果我是羅密歐與茱麗葉,我想怎麼打破這個誤會,同樣的思考能不能延伸在家中跟爸媽的溝通上,這才是真正的深層學習,在看似跟自身無關的事情上,看見能做自我成長跟借鑑的資訊。
有人會擔心線上教育做不到深層學習,但在這次疫情中,我反而發現線上教育有3種獨特性,比實體教育更容易做到深層學習:
- 「共編文件」讓學生的思考脈絡更可視化
- 「共編工具」讓老師更能實現個性化教學
- 「線上影視音」讓老師有更多素材可以做比喻
透過提問,讓孩子把答案編寫在一份共編的 Google doc 上,能讓孩子腦中的思路可視化,幫助老師看見孩子目前已經想明白到那個程度,在哪些地方卡關,看見他們對什麼事情做了連結與聯想。當你用 Google doc 讓孩子做紀錄,會比在課堂上讓孩子寫在紙上,更容易看見每一個孩子的思路歷程,共享的檔案也讓孩子能從同儕的思想中獲得啟發,老師也可以從孩子填寫的內容與撰寫的速度,判斷出哪個孩子需要立即進行個別的指導。如果用共編文件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紀錄,你還可以根據小組記錄撰寫的內容與速度,推論哪一組討論順暢,哪一組可能遇到挑戰,需要老師協助。另外,因為線上影音圖像多,老師可以從線上找到更多例子,來協助學生明白一個抽象概念。
一般來說,我會把「遠距學習」分成「同步學習」與「非同步學習」,同步學習是老師跟學生同時在線上,即時互動教學。非同步學習是指老師先編排一項任務,讓學生自主學習、獨立完成。想做到有效的「自主學習」,特別需要鍛鍊孩子的思考慣性,讓孩子知道在課堂之外,要如何獨立思考與吸收學習。
鍛鍊思考歷程 有助自主學習
這裡提的「工具」並非任務完成度追蹤工具(task completion tracking tool),而是指思考工具(thinking tool),幫助孩子練習獨立思考。在哈佛零點計畫常用的一個思考工具叫「連結、延伸、挑戰」(Connect, Extend, Challenge),讓學生思考新學到的東西,跟已知的知識有何「連結」,「延伸」想像可以如何結合新舊知識、用在什麼地方上,「延伸」出來的新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哪種類型的「挑戰」,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學的每一項新東西,怎麼用來幫他解決他心中疑惑已久的眾多挑戰。
想建立「連結、延伸、挑戰」的思考歷程,一開始還是需要老師引導學生,多做幾次,當學生知道如何使用,他就懂得如何把同一套思考慣性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式學習上,所以想推動自主學習的第一步,是先鍛鍊孩子的思考歷程,讓他知道如何自己主導自己的學習與研究。
有些成年人會質疑有必要學習思考歷程嗎?好像不具備思考歷程,現在也能活得很好。「現在」是如此,但別忘記孩子面對的是「未來」,未來的變動既快又難以預測,我們無法提前教孩子未來才會出現的知識,但我們能幫孩子鍛鍊思考、學習能力,讓未來源源不絕的新知識,不斷內化成他們能延伸運用來處理未來挑戰的資源。
文章出處:親子天下 / 翻轉教育 - 哈佛教育學院學者:自主學習前,先教會孩子「如何思考」
作者:林竹芸|雙橡教育創辦人
雙橡致力於讓學生掌握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和行動力,找到人生的北極星。
雙橡創辦人結合自己做 BCG 管理顧問的經驗、哈佛教育學院 See Think Wonder 的理論設計各式雙橡課程,包含芬蘭暑期學校、香港寒期學校、亞馬遜企業策略營、商業世界實作營等,讓學員在實作中,看見自己的能力、看見同儕值得學習之處,也看見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。同時,雙橡創辦人帶著過去的學員們,開始創造人類社會的各種可能,讓下一代看見如何結合務實和理想,讓理想的實現變得可能,例如打造 See Think Wonder 思考挑戰賽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,透過雙橡學院全體師生的力量付諸實踐,讓世界看見有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又有行動力的下一代社會人才,已經在世界中的某一角落開始崛起、塑造新的社會樣貌,帶著人生的意義感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