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譽為日本的「全民教育學者」——齋藤孝,在《什麼是真正的聰明?》一書中,就在討論這個很多人在意的問題。
當學生在強調升學的環境下競爭,很容易就會認定「考試成績」代表自己的價值。一旦結束學生身分出了社會,衡量聰明的標準就從「會不會讀書」一夕改變,也是許多學生無所適從的原因。
齋藤孝指出,畢業後的世界,衡量聰明的標準轉為「適應社會的能力」。
許多學生時期成績平平的同學,長大後卻能在社會上功成名就,很可能他們有著無法用分數所衡量的聰明才智——像發明新事物的創造力、意志力、良好的溝通能力、以及持續學習的韌性,這種能力,才是社會生活中的「智慧」。
📍齋藤孝說,真正的聰明應該要會思考「什麼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」。
不是智商高、成績好,而是同時具備判斷力、熱忱和行動力,可以在順境和逆境時瞭解當下最重要的事情,做出對自己最正確的選擇,讓自己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擁有「生存力」。
唯有參透這點,才會有熱情、有方向、用對方法去解決。
📍聰明的學生不是會考試,而是擁有「判斷力」
過去教育多聚焦於知識的「獲取」與「吸收」,並以解答學科問題為目標。但隨著時代演變,教育的重心逐漸轉向,著重培養學生的「判斷力」,有辦法獨立思考,好好表達自己的意見、與他人對話,以及擁有發現問題、自己探索、自己研究的態度。
這就是為什麼「寫論文」、「自我介紹」和「面試」這類評量方式變得越來越常見,因為它們不僅能展現學生獨立思考與表現的能力,也能看出學生是否對自己足夠瞭解和具備方向。
如果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指標,我們為什麼還需要「學習」?又該如何看待上學的真正意義?
這題或許值得大家深思。